山东省 >> 临沂市 >> 罗庄区 >> 罗庄区政府
江南三大名楼
楼阁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建筑,“楼,重房也”;“阁,楼也”。这就是说,楼阁一般都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建筑,且都以木质为主要结构。在我国古代,不管是佛、道、儒这些宗教门派,还是皇家贵族,都把楼阁看作是神圣、尊贵和威严的象征。在修建的众多楼阁中用于观景、赏景的楼阁很多,也分布很广,南方有,北方也有,但是南方居多。这些楼阁一般临水而建,湖光山色,波光粼粼,景色秀美,因此成为文人雅士汇聚之所,许多文学名篇因楼阁而诞生,而楼阁也因这些佳作而声名远扬。在众多的楼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了。
岳阳楼
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奉命镇守巴丘,操练水军,在洞庭湖连接长江的险要地段建筑了巴丘古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鲁肃在巴陵山上修筑了阅军楼,用以训练和指挥水师。阅军楼临岸而立,登临可观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尽收眼底,气势非同凡响,这座阅军楼就是岳阳楼的前身。阅军楼在两晋、南北朝时被称为巴陵城楼。
岳阳楼的扩建、定名和声名远播,始于盛唐张说。张说(公元667—730年),字道济,又字说之,洛阳人。历仕唐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开元四年(公元716年)贬守岳州。此时张说年近半百,饱经风霜,到任不久,决定张榜招聘名工巧匠,在鲁肃阅兵台旧址修造“天下名楼”以寄情销愁。
有一位从潭州来的青年木工李鲁班,手艺高强,擅长土木设计,被张说相中。张说限李鲁班在一个月内设计出一座三层、四角、五梯、六门、飞檐、斗拱的楼阁图样。谁知李鲁班摆弄了一个月的时间,设计出来的图纸只是一座过路小亭。张说很不满意,再限七天时间,一定要拿出与洞庭胜景相得益彰、颇有气派的楼阁图样。正当李鲁班一筹莫展时,一位白发老人走了过来,问清缘由,便把背的包袱打开,指着编有号码的木头说:“这些小玩意儿,你若喜欢,不妨拿去摆弄摆弄,或许会摆出一些名堂来。”李鲁班接过来,左摆右试,果然构成了一座十分雄壮的楼型。大家十分高兴,赶紧向白发老人道谢。谁知老人一阵风后不见了,仅在湖边留下了写有“鲁班尺”3字的木尺。工地上人们纷纷跪下,向老人逝去的方向叩头不止。不久,一座新楼拔地而起,高耸湖岸,气象万千。因其在天岳山之南,遂定名为“岳阳楼”。楼成之后,张说“每与才士登楼赋诗,自尔名著”。据唐书记载: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李白流放夜郎至巫山途中遇赦,后转道岳阳登临岳阳楼,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吟出了“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的名句,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著名诗人也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名气大增。
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因所谓的泾州贪污案被贬至岳州,他虽愤郁满怀,却仍励精图治。在岳阳迁建文庙,维修南湖紫荆堤,并筑偃虹堤,治理水患。当时的岳阳楼已经坍塌,滕子京于庆历五年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募捐集资,重建了岳阳楼。楼台落成,滕子京又托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和一封求记书寄给当时的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请他为楼作记。范仲淹与滕子京同为大中祥符进士,是同窗好友;因滕子京“文才武略兼备”,范仲淹还曾多次向朝廷推荐重用他。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不好,心情不快。接到老友从湖南寄来的信函,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范仲淹一口答应。但是范仲淹从没去过岳阳楼,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仔细欣赏了《洞庭晚秋图》后,欣然挥毫,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下了骇世宏文《岳阳楼记》,表现出自己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矢志不移。同时对被贬老友给予鼓励和安慰。《岳阳楼记》全文360余字,字字珠玑,酣畅淋漓,内容博大,哲理精深,气势磅礴,匠心独具,情景交融,语气铿锵,尤其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为人们广为传诵,成为至理名言、千古绝唱。
走进岳阳楼,映入眼帘的便是历朝历代留下的大量墨宝。楹联挂满四壁,印象最深的是江西御史窦垿撰写一幅百字长联,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所书: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挥洒自如,对仗工整。它的上联道出岳阳楼的特点,指出它的“奇处”;下联则描绘岳阳楼所处的环境及四周景物。整幅对联,谈古论今,写景抒情,引人遐思,给人启迪。
一楼和二楼都挂了《岳阳楼记》的紫檀木雕屏,书写者同为清代乾隆年间刑部尚书、大书法家张照。为什么要挂两幅呢?原来清道光年间,一位吴知县看到了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惊叹于张照的书法、精巧的刻工和名贵的木质,想偷梁换柱,将此宝据为己有,便请人仿造了一幅雕屏。但刻字匠心生不满,愤愤不平,故意将其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居”字的一撇刻得很细,以暗讽县官的居心不正。县官离任时,把真品一同带上船,不料船行至洞庭湖中时,风浪大作,船翻人亡。雕屏沉入湖底。枯水时,被渔民打捞上来。民国时期重修岳阳楼时,被巴陵名士吴敏树出资200大洋购得,重新悬挂于岳阳楼。由于这两块《岳阳楼记》的笔迹太相似了,即使赝品也有百多年的历史,所以真假两块《岳阳楼记》雕屏就一起挂在岳阳楼的一层和二层里。当你欣赏二楼张照的真迹时,可发现《岳阳楼记》全书采用了四种不同的字体。从开头至“前人之述备矣”,这一段是对岳阳楼的总括,用的是楷书;而从“然则北通巫峡”到“其喜洋洋者矣”,这一段用流畅的行书表现出范仲淹的心情;“嗟乎!”至“吾谁与归!”则用行楷书写;书写完毕,张照可能甚为满意,落款是酣畅淋漓的草书。再仔细看,全书中“怒”字似两把利剑,“临”字像把酒迎风、衣襟飘飘的士子。令人称赞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十个“之”字的起落笔皆不同,“江浩浩汤汤浑”六个“三点水”都不一样。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瑰宝。
岳阳楼在1700余年的历史中,屡修屡毁又屡毁屡修。几经沧桑,几经兴废,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再建。为三层、四柱、纯木、飞檐,其盔顶为中国古建筑中所少见。至民国末年,楼身已经破旧不堪。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岳阳县想请毛泽东主席题写“岳阳楼”牌匾,赫赫声名的陈赓大将将此要求转达给毛泽东主席,而毛泽东则谦虚地要他们转请郭沫若题写,自己则手书杜甫诗《登岳阳楼》。郭老所题“岳阳楼”牌匾、毛泽东手书杜甫诗雕屏和范仲淹《岳阳楼记》壁挂现在都成为岳阳楼镇楼之宝,供游客观览品赏。
1983至1984年按历史风貌对岳阳楼进行重修。同时改建了周围“南极潇湘”、“北通巫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四座牌坊,刷新了“怀甫”、“三醉”、“仙梅”三座辅亭。楼内陈设也有所充实。在江南三大名楼中,唯此楼旧貌依然。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是封建士大夫贬谪文化的集中体现,带有浓厚的忧愤情结和感伤气息。他们的胸怀如洞庭水一般的浩荡,风骨如岳阳楼一般的高古,虽郁郁而不得志,仍心怀社稷,造福黎民,实属难能可贵。
黄鹤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东吴夺回荆州之后的公元223年。东吴最初建楼的目的是为了防御蜀汉刘备来犯,作为观察瞭望之用。在群雄纷争、战火连绵的三国时期,黄鹤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随着江夏城的发展,该楼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
关于“黄鹤楼”一名的由来,历史上还有很多有趣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有一个姓辛的人士,在黄鹄矶上开了一个小酒馆,他心地善良,生意做得很好。一次热情地招待了一个衣衫褴褛的道士,并分文不收,而且一连几天都是如此。一天道士酒后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尔后两手一拍,墙上的黄鹤竟跳到桌旁翩翩起舞。道士对姓辛的酒家说,画只黄鹤替你们招揽生意,以报酒家的款待之情。从此以后,来此饮酒观鹤的人越来越多,一连十年酒店顾客盈门,生意兴隆,酒家也因此一天天富裕起来。为了感谢道士,酒家用十年来赚下的银两在黄鹄矶上修建了一座楼阁。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为了纪念道士和黄鹤改称“黄鹤楼”。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俊秀,辉煌瑰丽,历史上就是文人墨客汇聚的场所,并留下很多不朽名篇。唐代诗人崔颢的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将黄鹤楼的地理、环境、传说和雄姿,描绘得淋漓尽致,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多年后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慕名而来,他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抬头望见崔颢的佳作,只好搁笔,发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历代登楼赋诗者众多,仅唐代就有崔颢、李白、王维、孟浩然、顾况、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杜牧等等。像李白所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情景交融,大气磅礴,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乾隆年间,有三个进士一起从京城返乡。一个是河南的,一个是四川的,一个是湖北的。午饭时刻,他们在一家酒馆聚会,谈起家乡的名俗景观,均夸口赞叹。河南进士道:“河南有个开封塔,离天只有一丈八。”四川进士道:“四川有个峨嵋山,离天只有三尺三。”此时,只见湖北进士仍慢悠悠地吃着酒,两人目光齐刷刷向他投去。湖北进士呷了一小口酒,大声地摇头晃脑:“湖北有个黄鹤楼,半截伸在天里头。”两进士不服,都说不可能,要罚湖北进士酒,湖北进士仍慢吞吞道:“若不信,乘船游”。
湖北进士通晓天文地理,能观星象,知道三日后即有大雾,便邀那两人游江,及至长江黄鹤楼脚下,但见黄鹤楼上大雾弥漫,顶端全像是没入云里,两人便齐赞:“湖北的黄鹤楼果然名不虚传!”
历史上的黄鹤楼屡建屡毁,其最后一次被毁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因附近民房失火而殃及。1927年春,毛泽东站在黄鹤楼的遗址上,举目远眺,触景生情,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黄鹤楼的原址在武昌蛇山黄鹄矶头。1957年修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4年,在黄鹤楼最后一次被毁一百周年之际,武汉市政府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以清代同治楼为蓝本重新修建黄鹤楼。这是一座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的建筑,高51米,仅次于滕王阁,明面上看为5层,实际上还有5个夹层,共为10层,高大雄伟。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飞檐翘角,仿佛展翅欲飞的鹤翼,楼内外绘有仙鹤,配以云纹、花草、龙凤等图案,加上金色琉璃瓦,更显金碧辉煌。主楼周围建有铜铸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碑廊、亭阁、山门等一批建筑,将主楼烘托得雄伟壮丽。黄鹤楼已成为武汉市的标志和象征。
拾阶而上,一气到顶,放眼四望,“极目楚天舒”,滚滚长江和武汉三镇尽收眼底。远处长江横亘眼前,大桥飞架南北,对面龟山上的东湖电视塔高耸入云。第三层展示文人墨宝。陈列着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名篇佳作,流芳百世。其中有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有张继、黄庭坚、陈贽、岳飞等,他们在游黄鹤楼时都留下不朽的名赋名诗。第二层着重介绍黄鹤楼的变迁,诉说人世的风雨沧桑。这里展示着1700多年来历朝历代修建的、风格各异的黄鹤楼,令人感慨和追思。
黄鹤楼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走进黄鹤楼,就等于走进了历史。回望黄鹤楼,心头油然升起一种浓浓的沧桑感。黄鹤楼,不见你,心向往之;见了你,不忍离去;人已离去,心仿佛还在原处。
滕王阁
滕王阁始建于初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迄今已有1300多年了。南昌市在唐代为古洪州,唐高祖李渊的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曾任都督。贞观年间曾被封于滕州,故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阁楼名曰“滕王阁”。李元婴出生于帝王之家,受到宫廷生活熏陶,工书画,通音律,造诣很深,尤其是在画蝶上更是独步天下,其所绘《百蝶图》,或飞或立,姿态翩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价值千金,后世将其称为“蝶画鼻祖”。但他对政事不感兴趣,“骄纵失度”,“所过为害”,劣绩昭著,被唐太宗从苏州贬到洪州后,怏怏不乐,于是就从苏州带来一班歌舞乐伎,天天在都督府里吹拉弹唱,寻欢作乐。他听从一个幕僚的建议,带着一班僚属与歌舞乐伎,来到章江门外的山峦之上,踞高远眺,见西山层峦迭翠,赣江碧波翻滚,顿觉心旷神怡,胸襟开阔。高兴之余,便命人在山峦之上摆开酒宴,奏乐歌舞。可这里乱石嶙峋,荆棘丛生,根本不能载歌载舞,僚属与歌舞乐伎纷纷下跪求饶。李元婴无奈,只好作罢,但心头仍觉不快。后来,有人提议在临江处建一楼阁,既可览山川之秀,又可观歌舞之乐。李元婴拍手称快,便择日动工,兴建楼阁。楼阁建成后,李元婴几乎日夜登阁游宴,歌舞欢娱,不理政事。唐太宗闻之,十分生气,再次将其贬到滁州。此后,该楼阁上的歌舞停歇了一阵,但没过多久,阁上又是灯火通明,歌舞声、鼓乐声不绝于耳。几乎所有的后任者,每逢重大活动,都要在此举行规模不等的宴会与歌舞表演。一时间,滕王阁被誉为“歌舞之地”,声名远播。
公元675年,时任洪州都督的阎伯屿,重修了滕王阁,定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在那里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宴请饶有名气的文人雅士。“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才华早露,被誉为神童。他去探望被贬到交趾(在今越南境内)做县令的父亲,途经洪都,也在被请之列。阎伯屿女婿吴子章很有文才,对诗文过目不忘。阎伯屿叫他事先精心准备好一篇序文,以便届时崭露头角,一举成名。正在大家酒意酣畅之际,都督阎伯屿突然提出为重修滕王阁作序之事,让人拿来笔墨纸砚,假意请客人现场作文。大家心知肚明,所以都推辞不写。26岁的王勃,初来乍到,竟毫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毫,行文如涌。阎都督很不高兴,拂袖而去,转入帐后,叫人去看王勃到底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头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情不自禁,拍案而起:“真是奇才!当垂不朽!”。听见阎都督的赞扬声,全场皆惊,所有宾客全都往王勃席上围了上去,赞不绝口。
吴子章见被人抢了风头,心中大怒,讥讽王勃诗作是抄袭他的,声称《滕王阁序》是他自己宿构的诗!见阎大人和众士不信,吴子章当众将《滕王阁序》一字不落地背了出来,众人大惊,便对王勃起了疑心。王勃毫不惊慌,反问道:“吴兄过目不忘,令人佩服,但这篇文章末尾还有序诗吗?”吴子章不能答,只见王勃起身挥墨,文不加点,写下一首序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写罢,众人皆服,无不称赞,吴子章羞赧而退!王勃即席所作的这篇情景交融、才华横溢的序文,遂成描写滕王阁的千古绝唱。王勃离开滕王阁后,继续南下探亲,不料途中竟溺水身亡,天妒英才,令人扼腕叹息。
王勃的《滕王阁序》一经问世,相继便有王绪作赋,王仲舒写记,韩愈的重修记,后来随着文人雅士的聚会与歌吟的频繁发生,滕王阁渐渐演绎为人文荟萃之地,声名远播,名噪天下。历代文人骚客无不以登此阁吟诗作赋为幸。然而,胜景难以长留,伴随时代的嬗变,滕王阁饱经苍桑,时有兴废。据史书记载,滕王阁在1300多年间,就被焚毁数十次,重修重建多达28次。它最后一次被毁于1926年10月。时值国民革命军北伐进攻南昌之际,反动军阀岳思寅等负隅顽抗,下令焚烧章江门附近的民宅,遂将滕王阁化为灰烬。新中国成立后,南昌市政府也曾多次动过重修滕王阁的念头,但好事多磨,因种种原因而搁置。直到1983年10月1日,才正式动工,历经数载,于1988年10月正式向游人开放。
重建的滕王阁坐落在赣江与抚河的交汇处,占地4.7万顷,负城临江,傍依南浦,遥对西山,距唐代旧址仅百多米。这是一座仿宋式古建筑群落,其中主阁矗立在形似古城墙的基座上,高耸入云,巍峨雄伟,在阳光的沐浴下,绿色的琉璃瓦顶泛着碧青的光芒,彩画的斗拱梁柱泛着红色的光芒,显得格外耀眼夺目,颇具唐代“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宏伟壮观的气势与神韵。主阁两边附属建筑亭台楼榭也是碧瓦丹柱,画栋雕梁,飞檐翘脊,风格各异,气象万千。
拾阶而上,抬头便看见主阁第一层阁檐下悬挂巨匾,上书四个漆金大字“瑰伟绝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3年),韩愈应御史中丞王仲舒之请,撰写《新修滕王阁记》,称其为“江南临观之美冠第一,有瑰伟绝特之妙”。“瑰伟绝特”四字高度概括了滕王阁与江南其他名楼高阁的区别,彰显出特有的魅力与神采。
走进大厅,扑入眼帘的是一幅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描绘王勃赴滕王阁盛会挥毫作序的场景。第二层是大型壁画《人杰图》,画高2.55米,长20多米,生动地再现了自先秦至明末的江西历代名人。第四层是壁画《地灵图》,集中反映了江西名山大川自然景观精华,充分体现了江西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特色。楼阁的第三层是以灰蓝色为基调的大型壁画《临川梦》,取材于汤显祖在滕王阁排演《牡丹亭》的故事。《牡丹亭》剧本写成于公元1598年。第二年,汤显祖首次在滕王阁上排演了这出戏,开创了滕王阁上演戏曲之先河。滕王阁由此从一座歌舞楼台逐渐演变成戏曲舞台。第五层中厅正中屏壁上,镶置用黄铜板制作的王勃的《滕王阁序》,近10平方米,乃苏东坡手书,经复印放大,由工匠手工镌刻而成。五层西厅悬挂磨漆画《百蝶百花图》,选此题材是根据滕王李元婴爱蝶、绘蝶之雅事。蝴蝶翅膀是贝壳粉末碾碎敷的,花瓣采用蛋壳拼成,制作工艺非常精美考究,线条流畅,色彩艳丽。
仔细看完楼阁里面,我们又漫步回廊,从不同角度远观近看。只见赣水苍茫,西山叠翠,南浦飞云,章江晓渡,高楼林立,大桥如虹,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南昌“英雄城”的繁荣景象,尽收眼底。
我有幸欣赏了江南的三大名楼,虽是走马观花,泛泛一看,但是三大名楼悠久的人文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恢弘的建筑风格、精美绝伦的诗词歌赋以及优美的传说故事,深深留在了我的记忆之中,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无不使人叹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纵观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是平民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地方,滕王阁是王侯将相歌舞升平的乐土,而岳阳楼则是知识分子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空间。黄鹤楼胜制,岳阳楼胜景,滕王阁胜势,情趣不一,风格迥异,各有千秋。黄鹤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岳阳楼起步最早、保存最好,滕王阁建得最高。而它们的命运又是如此这般的相似,都是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历经劫难,几经沉浮,难能可贵的是它们至今仍能矗立在江南大地上、彪炳于史册中、铭记在人们的脑海里。
江南自古多才俊。黄鹤楼声名远播,得益于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岳阳楼名垂千古,得益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滕王阁为人敬仰,得益于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由文而名,由文而兴,由文而贵。古人云:“江山之好,亦赖文章为助。古今不朽之业,其必有藉以存乎!”如果没有那些精妙绝伦的神来之笔,恐怕千多年前它们早就灰飞烟灭,更不可能有后世的数度重建与修缮。历久弥新,它们所传承的不仅仅是楼阁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和精神!
目录
北国风光
吕金梁作家简介 ------------------------------------------
目录 -----------------------------------------------------
印象平遥 ------------------------------------------------
云台仙境 ------------------------------------------------
五台山朝圣 ----------------------------------------------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
品读少林寺 ----------------------------------------------
古都开封掠影 --------------------------------------------
仰望龙门石窟 --------------------------------------------
千里白马驮经来 ------------------------------------------
七彩西南
行走在彩云之南 ------------------------------------------
九寨沟的水 ----------------------------------------------
桂林放歌 ------------------------------------------------
西北风情
敦煌敦煌 ------------------------------------------------
北疆纪行 ------------------------------------------------
西藏的心灵之旅 ------------------------------------------
在那遥远的地方:大美青海 --------------------------------
从西安到延安 --------------------------------------------
华东山水
皖东名胜琅琊山 ------------------------------------------
说凤阳道凤阳 --------------------------------------------
江西看山 ------------------------------------------------
东海名胜花果山 ------------------------------------------
梦里水乡看古镇 ------------------------------------------
杭州西湖与扬州瘦西湖 ------------------------------------
南国锦绣
江南三大名楼 --------------------------------------------
峨眉天下秀 ----------------------------------------------
畅游三峡 ------------------------------------------------
人间仙境张家界 ------------------------------------------
韶山冲与溪口镇 ------------------------------------------
雁荡三绝 ------------------------------------------------
海上佛国普陀山 ------------------------------------------
齐鲁风采
夏日畅游微山湖 ------------------------------------------
走马观花逛威海 ------------------------------------------
从景阳冈到狮子楼 ----------------------------------------
梁山怀古 ------------------------------------------------
东镇沂山春日行 ------------------------------------------
用心和脚丈量文明的距离 -----------------------------------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