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文友,学写作,就到作文批改网! | 收藏本站专版专栏 |RSS订阅     欢迎,朋友 | 免费注册会员登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会员中心
江西看山
发布时间:2013-10-13 03:35:08 作者:吕金梁 发布者:lvjinliang 浏览次数:3321  类别:在线阅读  
山东省 >> 临沂市 >> 罗庄区 >> 罗庄区政府


 

江西看山

江西“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古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江西多山,风景独好,秀丽多姿。

红色摇篮井冈山

“井冈山”这一名称来源于五指峰山麓的“井冈山村”。据传,清朝初年,广东兴宁县一位名叫蓝子希的人,为躲避战乱迁徙至罗霄山脉,在五指峰下一条名叫河西垅的平坦山谷里安家,因四面环山,地形似井,村前小溪流过,一派田园风光。客籍人称溪为“江”,小村遂名“井江山村”。又因客籍人“江”“岗”谐音,故称“井岗山村”。之后又有黄氏迁居于此,认为村在山脚,“岗”字应去掉“山”字头,“井冈山”由此演化而来。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她是我党创立的****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见证中国历史伟大转折的一座不朽丰碑。在这里,中国共产党擎起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面旗帜,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井冈山开始,星星之火燃遍神州大地。井冈山绮丽的自然风光和革命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是一个集风光旅游和传统教育于一体的胜地,吸引着一批批游人纷至沓来。

金秋十月,巍巍井冈仍满目葱茏,生机盎然。我们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哼唱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来到了井冈山。继续前进,便看见了井冈山市的标志——“天下****山”雕塑。这是一面水泥铸就的红旗,上书朱德总司令的“天下****山”五个遒劲大字。****山不是因为它的海拔****,也不是因为它的风景最美,而因这里是我党于1927年创立的中国****个红色革命根据地,才不愧为“天下****山”。这“****山”的另一个说法是,第四版人民币百元大钞背面的图案就是海拔1586米的井冈山主峰五指峰。朱镕基总理1993年来这里时,曾笑称五指峰是全中国最值钱的山。

到了茨坪才知道井冈山市到底有多大。茨坪原是个座落山间的小镇,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四面环山,当年为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现在为吉安地区井冈山市政府驻地,人口一万多人。大井村有领袖们的故居,黄墙黛瓦,非常简陋,当年毛泽东就和红军战士住在一个院子里。故居后面有两株大树,是毛、朱检阅战士操练的地方。据说大树与共和国的命运紧紧相连,曾经三枯三荣,颇为传奇。附近还有毛泽东阅批文件的“读书台”盘石,用“伙食尾子”筹资自建的木结构小井医院,红军土法上马的造币厂和军械修理厂等遗址,无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当年在这穷乡僻壤,条件极端艰苦恶劣,官兵何以能前赴后继、英勇奋战?当时的“三项纪律”、“六项注意”和“三大任务”,话不多,直白朴实,也许能给人以启迪:“三项纪律”即行动听指挥,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即上门板,捆稻草(当时部队住宿时,常借用老百姓的门板作铺板,借用稻草作铺草。各家的门高矮大小不一,部队撤走时如不物归原主,一大堆门板就对不上榫),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三大任务”是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井冈山碑廊里邓力群同志的题词:“上井冈山伟大,下井冈山也伟大”,令我驻足良久。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主要是介绍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的历史事件,“三湾改编”及几次“反围剿”的胜利。但其中几个悲剧性的革命人物,让人多有感慨。一是当时最强大的地方武装领导人袁文才、王佐,他们两人是井冈山地区以劫富济贫深得民心的地方武装(即占山为王的“草寇”),接受了红军改编,为红军在井冈山的立足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因为当时红军领导层中狭隘观念,一对豪杰最终被当作叛徒双双丧命。事后虽然平反昭雪,但两位年轻的义士之死仍令人扼腕叹息。二是贺子珍,从历史照片上看,不愧是当时的美女加才女,据说知书达理,是袁文才之妻的好友,袁特别看重的一个人。她后来成为毛泽东的夫人,但是其后的诸多不幸遭遇,令人同情。

烈士陵园依山而建,每层64级台阶,绿树青山环抱,建筑庄重恢宏。拾级而上,脚步自然缓慢了下来,生怕惊动了长眠于此的英烈。步入纪念堂,肃穆的气氛旋即把人裹得严严实实。瞻仰大厅正面汉白玉墙上,是毛泽东同志于1946年题写的“死难烈士万岁”几个大字。瞻仰大厅后的吊唁大厅,四周墙面嵌刻的是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共15744位。厅中还有一块汉白玉的无字碑安放于正上方,这是为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所立的“无名碑”,以示对那些无名英雄的深切怀念。在那段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里,一共有48000多名烈士长眠于此,倒下的是他们的血肉之躯,挺起的是一座座历史丰碑。肃立良久,我所看到的远远不止48000多位烈士,而是48000多个家庭。我们常说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最危险时刻,更需要无数仁人志士牺牲小家,用生命去筑就保家卫国的万里长城。国是家的长城,家是国的城砖,两者血脉相通,精气相融。

黄洋界是井冈山最主要的景区之一,海拔1314,在茨坪北面17公里处,为井冈山北侧的天然屏障。为什么叫“黄洋界”呢?原来这里终年云雾缭绕,白茫茫一片,如海浪翻腾,似人间仙境,古称“汪洋界”,因当地方言“汪”“黄”同音,笔误而成“黄洋界”。它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最险要的一个哨口,“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红军利用这个险峻哨口,以少胜多,打败过国民党军队。1928830日,湘赣两省敌军4个团,乘红军主力不在时进犯,红军守军不满两个连。朱德总司令指挥大家凭借黄洋界天险抵抗国民党两个团,在打退敌军多次冲锋后,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危急关头,红军将刚刚修好的迫击炮抬来,仅有的三发炮弹两发未响,最后一发却似有神助,正好命中敌军指挥部,霎时间,黄洋界上欢呼声、号角声、锣鼓声连成一片,敌人以为主力出击,吓得落荒而逃。毛泽东闻讯后,挥毫写下《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而今,由毛泽东手书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朱德题写的“黄洋界”立壁和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高高耸立,供人们瞻仰。登上黄洋界,红军的工事、哨口、迫击炮、挑粮小路,都依稀可见。站在工事前,透过浓密的树林,仿佛还能听到隆隆炮声,嗅到浓浓硝烟。睹物思人,遥想当年,红军在地势如此险要的山上遍插竹钉,从山上往山下滚落石块,国民党军队纷纷后退,这个军事要地确实起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在敌人的多次围剿、重重包围下,巍巍井冈山红旗不倒,并以星火燎原之势,愈燃愈烈。20多年后,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诚所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每顿吃得精光光”,这首红色歌谣说的是战争年代井冈山的艰苦生活和战士们的乐观主义精神。到了井冈山可以体验一下当年红军的生活。也许是平时吃惯了大鱼大肉,游客们见了这些山肴野蔌,一个个胃口大开,争抢着吃红米饭。红米饭的颗粒呈椭圆形,粘性较小,晶莹剔透,口感滑爽,还有一股特别的清香味。我也接连吃了几碗,还是意犹未尽。此一时彼一时,当年饥寒交迫、枕戈待敌的红军战士可没有今天游人们的这番雅兴。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井冈山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圣地,还是风光旖旎的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井冈山的龙潭位于茨坪西北7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五神河从峡谷中五级绝壁断崖上陡然跌落,形成碧玉、锁龙、珍珠、击鼓、仙女等五潭五瀑。龙潭瀑布景区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古木参天,树荫蔽日。崖壁陡峭,鬼斧神工;深潭碧水,蓝若宝石;缠绵小溪,清澈明亮。最为壮丽的是碧玉飞瀑,气势磅礴,当为五瀑之首。落差67米,上宽6米,下宽17米;人未近而声先至,震耳的水声夹着冷烟般的水气扑面而来。更神奇的是,水中央有一块巨石,酷似一位站立的观音菩萨,在瀑帘后半隐半现,面带微笑,双手合十,普渡众生。珍珠瀑落差高,水声清脆,潭面湛蓝,从高处散落下来的水珠,真应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景致。击鼓瀑巨石挡道,声若击鼓。最妩媚的当属玉女潭瀑布,活脱脱一个体态柔美的白裙少女,侧身而立,细腰一扭,翩翩起舞,真有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意境。

出来山口,回望那绵绵群山,袅袅白云,充满无限的眷恋和浓浓的深情。井冈山遍地蕴含着英雄的故事,处处留下了伟人的足迹。透过这方红色的土地,仿佛看到当年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当年的强国梦想已成现实,当年的东亚病夫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井冈山精神正薪火相传,永放光芒。

文化名山庐山

初闻庐山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我自幼对庐山充满了憧憬。至于庐山所在地九江(古称浔阳,江州,柴桑),最早的记忆也是从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得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女的遭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优美的诗句,记忆犹新,令我对这片土地心驰神往。在2008年的秋天终于如愿以偿,真切地感受了一番庐山的厚重文化。

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盛誉为“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的庐山,雄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畔,北距九江市30多公里。远望庐山,势如九天飞来,突兀于长江中游坦荡的平原之上,气吞长江,影落鄱湖,重山叠岭,云雾缭绕,变幻莫测。

传说殷周时期,有匡氏兄弟七人结庐隐居于庐山之中,后来得道成仙,所以庐山又有“匡山”、“匡庐”之称。在古代,人们坐船沿长江上下,或从鄱阳湖进出,都能一眼望见这座大山。“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自古以来深受众多的文学家、艺术家的青睐,并成为隐逸之士、高僧名道的依托,政客名流的活动舞台,从而为庐山带来了浓浓的文化色彩,并使庐山深藏文化底蕴。从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登庐山并在《史记》中写下“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一语开始,到当代伟人毛泽东三上庐山并豪情满怀地抒写下“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的诗篇止,历代文人名士纷纷前来探奇寻幽,歌颂庐山的诗词歌赋竟达4000多首,使庐山不仅以风景奇秀著称,而且又以其悠久厚重的历史人文、浩瀚经典的诗文词赋、众多珍贵的亭台寺院而载进史册,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古文化名山”。
   
庐山平地拔起,四壁陡立。大自然撑起它巍峨挺拔的躯体和骨骼,文化则为它注入永恒的血脉和魂魄。庐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而出的一部旷世恢宏的巨著,这里的每一座孤耸突兀的岩峰峻岭都是它雄奇的篇章,每一处大起大落的幽谷深涧都是它精彩的段落。在鄱阳湖畔仰视五老峰,悬崖万丈,令人望而生畏。顶峰巍峨,酷似五个老人并肩而坐,李白为此写下了“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的诗句。庐山是一座断块山,亿万年以来一直不断上升,而东侧则下陷为鄱阳湖。庐山上断裂纵横,峰谷相间,诚如苏轼所言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绝壁陡崖之上,悬挂着许多瀑布。最为著名的是山南秀峰的开先瀑,从香炉峰上叠落几百米,流至青玉峡,直奔龙潭。李白在此吟诵出《望庐山瀑布》的千古绝唱。他一生蔑视权贵,崇尚自由,钟情山水,游览过祖国许许多多的名山大川,但能五次游览同一座名山,并写下《望庐山瀑布》等十多首赞美诗篇,足见庐山在他心目中的分量!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多是吟颂着李白这首诗,才认识了庐山,并激起了壮游庐山的满腔豪情。庐山瀑布中又以三叠泉最为壮观。“匡庐瀑布,首推三叠”,故有“未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三叠泉水势浩大,分三级叠落,气势磅礴。上叠“如飘雪拖练”,高20米;二叠“如碎玉摧冰”,高40米;下叠“如玉龙走潭”,高60米。观瀑者仰视三叠泉,只见抛珠溅玉,九天飞洒,声响如雷,对面说话,只见开口,不闻其声。“匡庐飞瀑”与“雁荡龙湫”、“黄山石笋”并列为“天下三奇”。假如当年李白能有幸来此,不知还要留下多少辉煌篇章!

沿着西谷往下行走不远,即可望见绿水盈盈的如琴湖。湖旁的牯牛岭倒影湖中,活像一头嬉水的牯牛。湖边花径公园的石门两侧刻有白居易“花开山寺,咏留诗人”的对联,他曾在此写下《大林寺桃花》名诗一首,发出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感慨。白居易的一生与庐山有着不解之缘,他对庐山情有独钟,在江州(今九江市)任司马时,经常到庐山游历,寄托情怀,并构筑了一座草堂,写下了著名篇章《庐山草堂记》。如今,花径公园内遍地奇花异木,林深路幽,姹紫嫣红。在小径深处,有一小亭,亭内横卧一块刻有“花径”两字的石头,传为白居易手书。

花径北侧是一个危岩壁立的深谷,谷内花团锦簇,名葩竞放,故称为“锦绣谷”。深谷之中常有云雾腾起。1980年修筑了一条有几千级石阶、蜿蜒曲折的临崖小道,从天桥至仙人洞,一路风光奇险无比。仙人洞位于锦绣谷的南端,佛手岩的下方。洞高、深各约10米,幽深处有清泉下滴,称“一滴泉”。洞壁有“洞天玉液”等石刻题词。仙人洞传说为吕洞宾修道成仙之处,洞中央“纯阳殿”内置吕洞宾石像。云雾缭绕,骤添几分仙气。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诗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使仙人洞景点名扬四海,成为来庐山的客人必游并留影之处。仙人洞的左侧有石砌的月亮门,门楣镌刻“仙人洞”三个大字。在月亮门内有一巨石突兀,形如蟾蜍,名“蟾蜍石”。有一劲松插石挺立,称为“石松”。石上刻“纵览云飞”、“豁然贯通”摩崖大字,石下乱云飞渡,如入仙境。仙人洞右侧的观妙亭下,有一块比蟾蜍石更大的游仙石凌空突出,石下万丈深渊,奇险无比,在此可通览锦绣谷。游仙石上至今留存明朝钱全志于嘉靖七年(公元1528)留下的诗句,依稀可辨:“竹林无处访仙居,寥廓西风想步虚。百尺丹崖悬断石,游踪亦是未曾除”,说的是周颠的故事。周颠当年曾在此修炼,被朱元璋认定为‘仙家’,总是能在千钧一发的时候一语道破天机,给朱元璋莫大的帮助,以至朱元璋当了皇帝后还念念不忘,亲自为他撰写传记、诗歌,无以复加地给予褒扬。

从仙人洞西南而行,一路上可见御碑亭、圆佛殿、天池塔、天心台等古迹,至天心台可以远望长江。从大天池沿石级蜿蜒而下可到达龙首崖。只见一块巨石横卧于悬崖之上,上有劲松,下临深渊,如苍龙昂首。龙首崖下是庐山****的深谷——石门涧,站在崖上只听得松涛阵阵和瀑布隆响,如万马奔腾、鼓角齐鸣,令人惊心动魄,是庐山最为惊险之处。

从牯岭出发沿东谷行走,两侧山腰树丛之间都筑有各种式样的别墅小楼。洋洋大观,而“美庐”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曾作为蒋介石的夏都官邸,“主席行辕”,是当年“****夫人”生活起居的“美的房子”。经过庐山大厦、人民剧场后,便望见景色幽静的芦林湖。站立在湖畔的芦林大桥上,可远眺峡谷深处的三宝树、鸟龙潭、黄龙潭等名胜景点。继续向东即可到达闻名中外的庐山植物园。在这“绿色博物馆”里,浓荫如盖,百花争妍。庐山植物园以南是“千里鄱湖一岭含”的含鄱口。含鄱口是五老峰和太乙峰之间的垭口,面临浩荡的鄱阳湖,似有含吞湖水之势。在此放眼远望,波光岚影,气象万千。

“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秀峰位于庐山南麓,背倚著名的香炉峰,群峦环翠,万木葱茏。南唐皇帝李憬当太子时,曾数年在此闭门读书,现还保留有李憬读书台。李憬当上皇帝以后,在此修建了开先寺,这座千年古刹直到清朝被来此巡游的康熙皇帝更名为“秀峰寺”,为庐山五大丛寺之一。秀峰寺前后立有很多名人碑刻,有宋代黄山谷、唐代颜真卿、明代王阳明和清代康熙的手书石刻,均为书法艺术珍品。秀峰是观赏开先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处。走进峡谷,只闻“哗哗”流水声。开先瀑布奔泻而下,汇入青玉峡和龙潭之中。龙潭三面峭壁,岩壁上布满历代名人题刻,有米芾手书的“龙虎”、“洗心”等大字,风景绝佳,令人流连忘返。

历史上来庐山隐居读书的文人士大夫很多,除李白、白居易、苏东坡以外,还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陶渊明在庐山南麓的虎爪崖下隐居20多年,写成《归去来辞》、《桃花源记》等名篇,现有“醉石馆”一处古迹,是陶渊明经常醉卧之处。山麓的归宗寺在玉帘泉下,是王羲之隐居练字之处。泉下的石镜溪中曾放养大群白鹅,传说王羲之在此练“鹅”字,旁边的水池即称为“洗墨池”。在庐山东南山麓的五老峰下,还有我国最早的书院——白鹿洞书院。传说唐朝李渤兄弟两人在此读书,曾养一只白鹿能通人性,李渤要购买书纸笔墨,只要将袋子与钱系在鹿角上,白鹿即能来到城里,如数购回。到了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37942年)这里开办“庐山国学”,不少名士来此讲学。宋初正式扩建为书院,历史上与衡阳石鼓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书院内外胜迹如林,殿堂楼榭、小桥亭台、牌额石坊均错落有致,布局得当。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曾在这里留下浓重一笔。他重修白鹿洞书院,并久居讲学。这是他一生中一次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并以其深远的影响留载于中国的教育史册。这里至今还保存着数百块历代碑刻。这些石碑,有的记载着书院的历史沿革、兴衰际遇,有的反映了当时学术研究的情景,也有的镌刻着颂扬朱熹、吟咏风景的文句。院外溪涧上有一巨石如床,溪流从石旁流过,朱熹题为“枕流漱石”,是当年朱熹躺卧读书的地方。溪旁古木参天,景色静谧优美。透过这一处处的人文景观,无不让人感受到庐山历史的悠久与文化的灿烂。

山水诗、山水画是中国山水文化中“双壁”,山水诗在庐山大放光采,山水画亦在庐山一展风流,闪烁出耀眼的光芒。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幅独立存在的山水画。庐山东林寺白莲社“十八高贤”之一的宗炳撰写的《画山水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篇中国山水画论,他所阐述的山水“畅神说”,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学观,表现了一个新的美学思潮的兴起。
    为庐山耸起一座座人文丰碑的历代名人还有慧远、谢灵运、欧阳修、岳飞、陆游、唐寅、李时珍、徐霞客等一大批光耀千秋的重量级人物,正是因有了他们的加盟,庐山才有了永恒的人文高度。
在中国所有的名山大川中,造访庐山的历代名人,数量之多、分量之重、名声之大、影响之广,几乎没有一座山川能与之相媲美。走进庐山,就是走进中国历史文化的殿堂。这是庐山的荣耀,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奇观。庐山是中国惟一以“文化景观”的名义而款款走进《世界遗产名录》的名山大川,纵横两千多年的人文历史在这里耸起了一个个时代的高度,岁月凝重的风霜在这里刻下了一处处人类智慧的印痕;“千古文化名山”就是它最博大、最厚重的内涵。

秀峰雾海三清山

素有“天下****仙山,地上无双福地”之称的三清山位于江西玉山县西北部,处于赣、浙、皖、闽交界处。它由玉京、玉虚、玉华三峰组成,三峰并列,拔地摩天,似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神并肩端坐其巅而得名,其主峰玉京峰海拔1816.9米,古称“东南望镇”,曾是道人结庐炼丹之地。三清山兼具“泰山之雄伟、黄山之奇秀、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青城之清幽”,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赞曰“揽胜遍五岳,绝景在三清”。2008年的秋天,我们有幸游览了秀峰雾海的三清山。

伴着缆车缓缓上升,凌空四望,脚下一座座陡峭的山峰、葱茏的树木徐徐后移,嶙峋的怪石不断钻出山体,气势逼人。我抬头仰望,三清山迷人的一面开始展现。远处索道后巍巍山峰耸入云霄,层峦叠嶂,怪石峥嵘,或雄踞如兽,或兀立如屏,或拔地如笏,或伸展如旗,姿态各异,景象万千。蓦然间,几缕飘过的轻烟在山岫空壑间缭绕游弋,尽显仙风道骨般的神秘,如同海市蜃楼。难怪著名散文家秦牧赞之为“云雾的家乡,松石的画廊”。

经过二十多分钟的悬空之旅,飞速的索道很快将我们送上了三清山的半山腰。下了缆车,我们徒步登山,山体陡峭,崖壁险峻,一步三景,随便转个身就是一道靓丽风景,令人目不暇接。由于依山傍岩修建的道路非常好,虽然一路险象环生,但行走还算方便。转过一个弯,忽然山风乍起,明媚的阳光徐徐隐去,无数条炊烟般的气雾在幽谷中冉冉升起,渐渐散逸,升腾舒卷,袅袅娜娜,幻化成各种造型,呈现出千种丽姿、万般美态。这不正是大诗人陆游在《盟云》中所写的“或为群龙矫,或作野鹤飞,卷舒闲有态,去来倏无时”的妙景么?忽闻一声惊呼:“观音渡海!观音渡海!”急忙抬头,大慈大悲的观音却已隐身云海,只留飘飘衣袂,御风而行……

这里的松树完全可以与黄山松相媲美,或盘根斜出于层层岩隙,或悬挂倒立于万仞绝壁,或交叉于山谷,或屹立于峰巅,展枝招客,笑看苍穹。最动人的是南清园一线天那“生死相依”的两棵古松,曾携手并肩,承受着霜风雪剑的侵袭,如今已一荣一枯,一生一死,但依然默默厮守,注目相望,形影不离,寓意人间忠贞不渝的爱情,留给世人无尽的遐想……面对那些沧桑的古松,我肃然起敬,内心涌动一股对生命的深深敬畏……

日上山庄,位于海拔1378米的梯云岭顶,群峰峻拔的天门峰下。它北倚玉京大峡谷,前瞰南山景色,东接奇绝清秀南清园,西连奇险幽深西海岸。当我们踏上山庄门前的广场,已接近中午,游客如织,熙熙攘攘,人头攒动。这里开阔秀丽,奇峰献叠,围绕着山庄景点密集,有老道拜月、万寿台、众仙迎客、百岁青兕、三排尖、千年神龟、流霞台等等……在此匆匆用完午餐,在导游的催促下,继续往山庄左上方攀越。爬过一段陡坡,经南清园景区前往西海岸景区。

西海岸位于三清山西部,是三清山最为开阔的景区,平均海拔1600米以上。据说三清山远古时曾三次被海水淹没,西海岸就是当年的海岸线。这也是一条全国****、最长的“长空栈道”,道路依山崖而凿,时陡时平,时窄时宽,时急时缓。一边是悬崖绝壁,一边是幽深峡谷。栈道在峡谷隘口蜿蜒盘旋,犹如游龙盘山而上,远看亦像一条彩带在山腰缠绕、飘浮。漫步穿梭在万丈绝壁的“云梯”,脚踏“祥云”,身披“雾纱”,宛如遨游于仙境之间。俯瞰脚下大峡谷,看不见渊深几许。极目烟峦无际处,群峰交织,幽壑纵横。一阵阵水气漫山遍野升起,转眼间满目苍翠便消失在一片茫茫之中。正当心中怅然若失的时候,不远处的三清山又半露出俏丽的身影,仿佛含羞的少女好奇地掀开脸上的面纱,张望着慕名而来的八方游客,不禁让人怦然心动。如此景致,怎不叫人心醉?雾中的三清山的确与众不同,虚虚实实,若隐若现,有的美景瞬间有,瞬间无。靠得就是一个缘分。

我们穿过一段茂密的丛林,稍做休整后,又继续前行,一会儿便来到了东海岸长空栈道上。这段栈道的景点比之西海岸显得精致和新奇些,这里的气候也比较清凉舒爽。一路古松林立,姿影婆娑。说笑声不断,山风声不断,相机拍摄的“咔嚓”声更是不绝于耳……远处的山峰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分外妖娆、俊秀,散发着金黄、明媚的神采。

路随山转,景随山变。我们腾云驾雾一般,穿行在狭窄的小道上。一路上,草木葳蕤,奇峰突兀,流水潺潺,鸟鸣啾啾,步移景异。不觉间,来到了三清山标志性的“司春女神”、“巨蟒出山”景点。

“司春女神””峰高约80米,像一位秀发披肩的仙女,文静贤淑,正在凝眸沉思,默然注视着芸芸众生。真是天地造化,鬼斧神工。据说她是王母娘娘第23女、名瑶姬,为了救护众生,泄露了天机,最后遭玉帝惩罚而化为一座石峰。面对敢于挺身而出、救黎民出水火的“女神”,肃然起敬,她不仅绰约多姿,更是光风霁月,让整个三清山为之动容……女神峰四周,围绕着“天狗望月”、“万笏朝天”等景点,个个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最为经典的当数“巨蟒出山”,这是三清山一块标志性巨石。它与女神峰相峙,紧傍峭壁,从深谷中突兀勃起,直冲云天,高128米,峰端形如蛇首,呈扁平三角状,略向后仰,峰腰略有粗细,恰似一硕大蟒蛇从沟壑深处呼啸而出,如戈似戟,直冲云天。相传,它就是玉皇大帝派来的黑蟒将军,专管移山造海之类的事。它从东海借来碧水,正想出洞兴风作浪时,竟被女神用长藤兜地一勒,顿时行动不得,死后便化为这一石峰。

三清山,山峰奇秀,雾海茫茫,是一个值得品味的地方,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一个可以净化心灵的地方,就像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妙的画。只有走进它,亲近它,才可细细品读个中之妙。

神仙都所龙虎山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贵溪县境内,属丹霞地貌,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道教分为两支,北方为众所周知的全真派,南方就是龙虎山的正一派。全真派至今恪守道家道规,一直终身不许结婚;正一派相当于俗家弟子,道法人性自然,可以娶妻生子。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陵曾在此炼丹,“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63代,历经1900多年。自唐以来,由于历代帝王赐帑修建,其珍馆琳宫被称为“神仙都所”而名扬海内。

上清宫是道教正一派著名的道观之一,为龙虎山道教活动最首要的场所,素有“道教总会”、“百神授职之所”的美称。殿宇有福地门、九曲巷、下马亭、午朝门、钟楼、龙虎仙峰、玉门殿、东隐院等,大都是清代建筑格式。
我们走进了上清宫的大门——“福地门”。这是一座两层仿宋重檐歇山式建造,檐下有康熙皇帝御赐的“大上清宫”匾。两旁对联:“福地哪容凡客到,仙源未许俗人窥”。语句虽极为平常,却道出了此地在正一派道教中“神仙都所”举世无双的地位。
进入福地门右行,沿着一条曲折的甬道,通往上清宫深处,因形似游龙而得名“龙街”。呈S形走向,红石铺地,粉墙弯曲,营造出一种曲径通幽、玄而又玄、渐入仙境的奥妙气氛。甬道前方是“下马亭”,功德碑上刻着“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罡踏斗,礼诚神灵”。

继续前行,映入眼帘便是棂星门。棂星门为牌坊式仪门。由六柱五脊组成,石柱由汉白玉镌刻而成,为元代修建上清宫时的原物,也是整个上清宫最为珍贵的文物之一,门柱上的对联是:“玉玺传家,龙虎山中真宰相;金符报国,麒麟阁上活神仙”。棂星门内广场中心是一个太极八卦图,两侧鼓楼和钟楼西东对峙。

东隐院门旁有一棵高大的古樟树,传为第四代天师张盛亲手栽种,距今已有1800多年。东隐院始建于南宋时期,是上清宫高道休憩之所。风格为民居式样,前后两进院落由天井相连。院门内有吉利照壁。小院内幽净安宁,地上长满绿色的苔藓。照壁后面有“寿山福海”图案,由岩石、蝙蝠、灵芝等吉利物组成,这里真是隐逸闲居、修身养性的福地,可惜我们只能来做一霎神仙,无缘在此安居。

踏着当年洪太尉的足迹,来到伏魔殿。伏魔殿建在高台之上,门上交织而贴的封条,由历代天师亲自画符、盖印、封贴。门上对联:“千年归匿风平浪静;一旦现形地动山摇”。此殿即是传说中张天师关押妖魔的所在,也是《水浒传》开篇****回中洪太尉误走一百单八个魔君的镇妖井所在。每代天师都要在井盖上贴封存条,以防妖魔逃脱。井前的石碑,刻着谁也看不明白的符文。四壁上描绘的是洪太尉误走妖魔的画面。据说,当年被洪太尉揭开的“遇洪而开”的石碑与枯井还在。

泸溪河,“不是漓江,胜似漓江”,清澈见底,可鉴毛发,一年四季都是碧青色。伴着艄公长蒿在溪底一撑,古朴的竹筏开始从上清镇码头出发,沿着碧澄澄的溪流缓缓而下。两岸锦峰秀岭,萦回曲折,溪底乱石嶙峋,水草丛生,成群的小鱼自由自在地穿梭、悠游。两岸竹林青翠欲滴,迎风摇曳,龙吟凤舞,婀娜多姿。奇峰突兀,四野清风扑面。清溪婉蜒,山挟水转,水绕山行,山形叠荡,群峰倒映。当地老百姓把这片鬼斧神工、天造地设的奇石景观谑称为“十不得”:男女相依的夫妻峰,称作“老婆背老公走不得”;含苞待放的水中石莲,号称“莲花戴不得”;形象逼真的仙桃石,又称“仙桃吃不得”;天师炼丹的丹勺岩,又称“丹勺用不得”;红紫斑斓的云锦山,又称“云锦披不得”;漩涡翻滚的道堂岩,又称“道堂坐不得”;孤峰独秀的钟鼓石,又称“石鼓敲不得”;天师试剑的试剑石,又称“剑石试不得”;横溪枕流的玉梳石,又称“玉梳梳不得”;华夏唯一的仙女岩,又称“仙女配不得”。这些异石奇岩,形象逼真,越过千年风雨,守望岁月沧桑,演绎出一个个百听不厌的不老传说,足以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思绮想。

上岸后,来到了桃花洲观赏“升棺表演”。悬棺,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葬式之一,属于崖葬的一种。龙虎山最负盛名的是悬棺之谜。上临绝壁,下临深渊,根本没有可供立足的地方。一个人就是赤手空拳也不可能攀得上去,更别说往崖洞里安放棺木。可事实就摆在眼前。那大片的绝岩壁上,洞穴星罗棋布,高低错落,不可胜数。里面依稀可见残缺的木桩、木板、棺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我们驻足不久,对岸的广播员先进行了节目介绍,之后,响亮的鞭炮声和沉郁的鼓乐声同时响起,见一名身穿橙黄色上衣的表演者从峰顶腾空跳起,沿着垂直绳子滑下,灵活的身躯在半空做了几个前后翻腾的高难度动作,然后继续攀缘而下。当接近峭壁中间的一个大岩洞时,和地面上的人合力剧烈摇晃绳索,然后借着惯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蹿入洞中。接着,置于泸溪河船中的楠木悬棺缓缓升空,上升到接近岩洞口时,洞里的人用短索牵引,地面的人则大幅度地摇晃绳索,借着悬棺在半空中晃荡的惯性,找准时机,上下合力把悬棺嵌入石壁之中。表演虽短暂,但着实精彩。导游介绍说,这只是表演,它利用了很多的现代科技,起码是在山顶上已经找好了固定点。但是实际上有的峰顶到现在人都根本攀不上去,棺究竟是怎么放上去的,至今仍然是个谜。地方旅游局悬赏30万元寻求破解,等待高人露相。

看完表演继续向前,绕过左侧一临时搭建的木板桥,便来到了升棺表演那座山的背面、闻名天下的仙水岩景点。这是一个令游客、尤其是女游客见了脸色绯红、神情尴尬的特别景观。由于地壳运动,崖壁裂出长条缝隙,雨水顺着缝隙削蚀溶解,逐渐冲刷演化成怪异的溶洞,勾勒出一幅惟妙惟肖的天然岩石壁画,坐南朝北,高数十丈,画面酷似女性阴部,裸露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两边张开相互对称,中间长有青草,线纹清晰,风姿绰约,形态绝美逼真,不禁让人哑然失笑。此处又称“玉女峰”,说得庄严一点,叫“大地之母”。隔河相望有一座拔地而起的石笋山,名“金枪峰”,又叫“大地之父”。这一“父”一“母”,一阴一阳,把道家睿智的阴阳哲学演绎到极至,也让这本无生命的山体显现出永恒的生命气息。不知道,它们是否正向人类揭示着生命更深层、更远古的秘密?

龙虎山,怪石奇岩,满山纷陈,丹霞奇峰,嵯峨万千。泸溪河,碧水弯弯,深浅相间,清澈明净,婀娜多姿。碧水丹山,相映成趣,加上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丰厚的道教文化遗产,令神奇灵秀的龙虎山充盈了道风仙气,令游人陶醉其中,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悠暇境界。

天籁奇响石钟山

在江西的湖口县,鄱阳湖汇入长江处,屹立着一片50多米高、玲珑剔透的石头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石钟山。

“石钟涛出鲸鱼鸣”,石钟山那发自天籁的“钟声”,长年累月,淙淙铮铮,水石皆鸣。时而清新,时而悠远,时而激越,时而苍闵,空空成韵味。这天籁神曲遂成千古奥秘,吸引着历代有识之士前来探寻。早在北魏时期,郦道元即在《水经注》中写道:“石钟山西枕彭蠡,连峰叠嶂,壁立峭削,其西南北皆水,四时如一,白波撼山,响如洪钟,因名。”而唐朝的李渤不信郦道元的解释,亲临石钟山,发现南面山根处有两块巨石,一石击之声音清脆,一石击之声音浑厚,于是认为石钟山之名得于这双钟石。苏轼也一直心存疑虑,想弄个明白。元丰七年(公元1084),他由黄州团练副使移任汝州团练副使,顺便送其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职,途经江西湖口,便借此机会游览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他身体力行,携子泛舟崖下,发现绝壁下都是洞穴和石缝,风浪冲击洞穴而发出声响,“秀山石壁向湖中,缝洞深藏水可通;涌入浪波相荡击,声音传出像鸣钟”,苏轼还为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石钟山记》,石钟山就更加扬名了。到了清朝,又有人提出“石钟山上锐下宽,如钟覆地,以形定名”之说。关于石钟山来历还有一些民间传说:玉皇大帝建造灵霄宝殿,用九华山白玉雕刻了两口玉石神钟,命大力士下凡搬运,大力士腾云驾雾,肩挑双钟,途经鄱阳湖与长江汇合处上空时,因贪看景色,不觉神钟脱肩落地,一在鄱阳湖畔,一在长江之滨,因而才有上、下石钟山之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场持续千年的争论,竟使石钟山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陶渊明、李白、颜真卿、白居易、黄庭坚、陆游、文天祥、朱元璋等都在此赋诗题词。

石钟山小小的山顶上,茂林垂荫,修竹掩石,花木扶疏,亭阁精致,回廊百转。山临水,水绕山,湖光山色,风景宜人,素有“小蓬莱”之雅称。

从石钟山麓拾级而上,经半山亭至顶巅的花厅,再前行数步,就可抵达构筑在峭壁悬崖之上的“江天一览亭”。在此极目千里,只见浩浩长江一泻千里,淼淼鄱阳湖碧波万顷,江湖之水在此会合,浊浪清波水色分明。巍巍庐山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郭沫若在此写下《登湖口石钟山》一诗:“偶至石钟山,江天一望宽。水文黄赤界,峰影有无间……”生动地描绘了石钟山一带的山水之美。山上还有怀苏亭、浣香别墅、太平楼、临江塔等建筑,依山而筑,布局精巧,错落有致。

石钟山为一石灰岩质山体,久经流水雕镂,临江石壁多见大小溶洞裂缝。沿江的崖壁悬立,虽不见高,但如能乘坐小船仰望绝壁耸立的石钟山,也觉得气势非凡。每当皓月当空,湖光千里,观赏江湖夜色,更加韵味无穷。熟诵《石钟山记》的游客更爱登舟环山一游,只见洒满青辉的石钟山,恰似一只倒扣的银钟,水石相激之声震荡夜空。人们可以在这“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之中,细细地辨察这石钟山究竟是以声命名还是以形命名。

石钟山位于江西、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不仅以风景取胜,而且地势险要,控扼长江及鄱阳湖,居高临下,进退自如,素有“江湖锁钥”之称,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曾激烈争夺险要的石钟山。清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在此大战曾国藩的湘军,27岁的翼王石达开亲自坐镇指挥,曾利用石钟山的有利地形扼守鄱阳湖口,一举烧毁湘军战舰百余艘,打得湘军落花流水,曾国藩几乎丧命,扭转了太平天国不利的军事局面。石钟山上的“太平遗垒”是当年太平军炮台遗址,“太平楼”是后人为纪念太平军这一辉煌战果而建造的。民国初李烈钧“湖口起义”讨伐袁世凯,其司令部就设在石钟山上。1949年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过大江,就是在东起江阴、西至湖口的长江沿线发起的。石钟山屡经战火硝烟洗礼,虽然留下了累累创伤,但也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大自然造就了石钟山形的奇特、声的奥妙、色的绚丽,在天地之间增添了一片让人销魂的福地。尤其是它的“钟声”,让人惊奇,耐人寻味。这“钟声”的境界,在于一个“空”字,这是来自洪荒时代的声音,悠远绵长,天地震惊,经过历史的打磨,演变成一部活的历史,供后人品鉴。

目录
 
北国风光
 

吕金梁作家简介  ------------------------------------------

目录  -----------------------------------------------------

印象平遥  ------------------------------------------------

云台仙境  ------------------------------------------------

五台山朝圣  ----------------------------------------------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

品读少林寺  ----------------------------------------------

古都开封掠影  --------------------------------------------

仰望龙门石窟  --------------------------------------------

千里白马驮经来  ------------------------------------------

七彩西南

行走在彩云之南  ------------------------------------------

九寨沟的水  ----------------------------------------------

桂林放歌  ------------------------------------------------

西北风情

敦煌敦煌  ------------------------------------------------

北疆纪行  ------------------------------------------------

西藏的心灵之旅  ------------------------------------------

在那遥远的地方:大美青海  --------------------------------

从西安到延安  --------------------------------------------

华东山水

皖东名胜琅琊山  ------------------------------------------

说凤阳道凤阳  --------------------------------------------

江西看山  ------------------------------------------------

东海名胜花果山  ------------------------------------------

梦里水乡看古镇  ------------------------------------------

杭州西湖与扬州瘦西湖  ------------------------------------

南国锦绣

江南三大名楼  --------------------------------------------

峨眉天下秀  ----------------------------------------------

畅游三峡  ------------------------------------------------

人间仙境张家界  ------------------------------------------

韶山冲与溪口镇  ------------------------------------------

雁荡三绝  ------------------------------------------------

海上佛国普陀山  ------------------------------------------

齐鲁风采

夏日畅游微山湖  ------------------------------------------

走马观花逛威海  ------------------------------------------

从景阳冈到狮子楼  ----------------------------------------

梁山怀古  ------------------------------------------------

东镇沂山春日行  ------------------------------------------

用心和脚丈量文明的距离  -----------------------------------

后记  ----------------------------------------------------

 

李之怡 共164篇 推荐7 优秀5
姜恩泽 共108篇 推荐22 优秀10
刘鼎轩 共98篇 推荐36 优秀24
马维霞 共80篇 推荐0 优秀1
陈永娟 共64篇 推荐15 优秀9
江秋 共63篇 推荐2 优秀2
陈乐乐 共60篇 推荐3 优秀0
胡豆儿 共59篇 推荐9 优秀7
房云玲 共57篇 推荐47 优秀5
董千里 共55篇 推荐30 优秀22
友情链接:百度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政府网   凤凰网   央视网  卫星地图  大师邦
关于本站 | 合作加盟 | 积分计划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声明 | 问题解答
作文批改网 www.duzhenfang.com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 电话:13864984078.
备案编号:鲁ICP备12014725号-1,设计制作:作文批改网
187.50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