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 >> 临沂市 >> 罗庄区 >> 罗庄区政府
1958年,党中央提出“大跃进”,赶英超美,全国要大炼钢铁,提高我国钢铁的产量,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当时的临沂地委马上动员全区人民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和全国各地一样,投入到大炼钢铁的运动中。
当时的临沂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根本没有什么重工业,运输业也非常落后。土法上马的大炼钢铁,只能靠人挑肩抬,用独轮车推运送矿石、原料等。
农民也不种地了,大点的学生用书包运矿石,各行各业齐上阵,靠人海战术,黑白不停的炼钢铁。
大家大都没有参与过炼钢工作,只能从老书上看到原始的土办法,就跟家里做饭一样,上面加上矿石,在下面用柴禾、木头、煤块等原料加热,用老式的风箱鼓风,烧炼矿石,干中学、学中干。可是由于达不到高温,根本炼不出铁来,二是熔化的矿石渣子。临沂地委指挥部马上派人去全国各地学习经验。发现只有科学地采用小高炉,一层焦炭,一层矿石,用鼓风机鼓风加热,按比例提炼,才能炼出生铁。
地委指挥部马上让当时的临沂县傅庄公社在大芦湖煤矿附近的窑汪崖、老屯等大队的田地里建起了很多的炼焦炉,靠近煤矿,就地取材,很快就练出了焦炭。
矿石是从苍山县的石门公社开采的,小高炉建在临沂县城西部的梨杭大队。那时候,土地都是国家掌控的开矿、建厂、修路等需要征用,上级一个命令,各县、公社、大队就得马上执行。群众也很听话,从不讲条件。经过紧张地准备,各种炼铁的原料、设备、人员、技术很快就绪,所以临沂地区很快就练出了生铁。
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随着产量的提高,所用的焦炭也增加了,光靠人工运送,已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了。有位叫宁琦的工程师,祖籍东北,1948年躲避战乱来到临沂,当时在运输公司工作。他说:“我在东北林场看见过用小火车运送木材,我们可不可以用小火车运送焦炭?”有位姓丁的驾驶员说:“我参加工作前在日照海上干过,一只机械化拖船,能拖着好几只船在海上行驶。”一位姓赵的技术员说:“我们煤矿上矿车在铁轨上,一人就能推一顿多煤!”古语云,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地委指挥部根据大家的提议,决定成立攻关小组,修建小铁路,自己设计制造小火车运送原料。攻关小组经过周密的论证,拿出了可行的方案。于是,临沂地委决定成立了临沂地方铁路指挥部,设在傅庄公社老屯西(今鲁南陶瓷商城附近),挂牌办公。
指挥部调集全地区的能工巧匠,设计小铁路图纸,打造适合运送焦炭的小火车。同时,实地勘察,规划从窑汪崖炼焦厂直达梨杭炼钢厂的线路。路线划好后,用到哪个大队的土地,就由大队干部带领全村劳力,按照指挥部的要求,自备工具,把铁路路基修好。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当时又没有机械化工具,全靠人工操作。在当时可是项大工程,难度不言而喻。20公里的战线上,成千上万的人马,不分黑白昼夜地干。路基刚修好,接着又碰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充实、提高”的方针,小铁路工程暂时先停了下来。灾年过后,继续复工。因小火车都是在平地行驶,专车专线,为了装卸方便,我们自行设计,独一无二。小火车用的道轨、枕木,都是煤矿上提供的。车厢地架用加厚的槽钢焊接,车厢板用加厚的木板,再用4x6cm的平铁钻眼连接而成,四角用角铁固定,这样又轻便又结实。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们在内行宁工程师的带领下,集中大家智慧,采用海船上用的200多马力的柴油发动机,牵引力大,操作简单。安装合理,便于保养、维修。高大而宽敞的车厢,用加厚加大的角铁做成四周的立柱,一米以下的地方用厚木板钻眼上在角铁上,外面钉上1.5cm的铁皮,喷上漆,1米以上的地方安装上玻璃窗。1米多宽对开的推拉门上下都很方便,夏天把门窗打开,空气对流,非常凉快;冬天有发动机的余热,里面温度也不算很冷,比当时的汽车驾驶室还舒服。为了夜间行驶安全,我们为小火车安装上了专用的探照灯式的大灯,几十米都能照得很亮。又给小火车安装上航海专用的喇叭,声音厚重而响亮。同时,铁路指挥部也加大宣传力度,让沿线的群众注意回避礼让小火车,做好了运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1960年6月6日,临沂市第一钢铁厂至窑汪崖20公里铁路建成通车,焦炭源源不断地运往钢铁厂。由于原料充足,钢铁产量逐年增加,钢铁厂慢慢发展成临沂地区的一家大型企业。
当时很多人提出给小火车取名“跃进号”,有人反对说,叫“跃进号”全国太多了,不如叫“沂蒙号”,它代表着我们沂蒙老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还有提出别的名字的,但一直没有固定下来。
小火车刚运行时,只需拖带4—5只车厢,运送的焦炭就够用的了。先进的流水线投产后,小火车拖到十几只车厢,运送次数也增加了很多。那时候没有机械装卸,全靠人工。焦炭又黑又刺手,干完活后,装卸工人的身上、脸上、手上都留下一条条的血痕。罗庄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感动着我们每个人。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大芦湖一带的地下矿藏基本采空,不再大批地炼焦了。小火车在沂蒙大地运行几十年,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逐渐被人们废弃了。随着新区建设,原有的铁道被拆除、路基被占用,随之而去的是一片片的新区,一幢幢的高楼大厦。小火车虽然早已淡出了人民的视野,成了那个时代的记忆,但从小火车身上延续下来的开拓奋进、艰苦创业的沂蒙精神却代代相传。
(胡志斌 撰文)